采访团观摩团轮番造访仓房探寻农村文化根脉
-保定北市区观摩团代表向仓房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提问。
-村中老人教孩子们学文化墙上的宣传语。 新闻到底:《60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诗经里的村庄”仓房有啥秘诀》 新闻闪回:高邑仓房村传承2000余年“村落文化”,打造出如今富裕而稳定的村落环境,60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备受关注。 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高邑仓房村传承2000余年的“村落文化”,成就了村落的繁荣富裕、和谐稳定。这些日子,仓房就像吸铁石一样,吸来了一批批媒体,引来了一拨拨观摩团,还有外乡人来仓房创业、就业。专家表示,仓房“村落文化”形成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仓房现象”值得村落甚至城市借鉴学习,打造传统文化推动的现代文明。 “长枪短炮”聚焦仓房探寻传统农村文化根脉 仓房“村落文化”就像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们都试图从这里找到传统农村文化的根脉,以给其他农村寻找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力。 这段时间,仓房村民似乎也习惯了记者们的“长枪短炮”,面对采访也从刚开始的紧张变得自然,甚至对答如流了。 昨日,在村内韩文公庙前,村民谷丰彦正接受石家庄电视台记者的采访。64岁的他侃侃而谈,“仓房村以崇尚教育、培养贤德而远近闻名,清朝末年我们这个不足300人的小村落就出了6名秀才和监生。2000多年的时间世代传承的,就是淳朴、善良、包容的乡土文化。”谷丰彦说,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这些话的,“乡亲们用这种村落文化打造了60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的仓房文明,也造就了今日富裕繁荣的新景象。” 村支书庞忠现说,这段时间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大家都试图在这里找到“村落文化”的根脉所在。“其实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关键看怎么开发利用、如何把其打造成村民的灵魂支柱。”庞忠现说,自古仓房村出文人,村民们都注重文化培养,村两委便以滨河公园为载体,重修韩文公庙、布置图片展,打造了以“和谐、进取、公平、诚信”为内涵的仓房村落文化,“整个村落崇儒重文,教育肯定就上去了,村民的文化修养也就有了,优秀的‘村落文化’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展现,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找到了“美丽乡村”密码 外地村干部兴奋得跺脚 除了媒体记者,被这块“吸铁石”吸引来的还有很多外地市农村工作团队,他们来取经、学习。 保定北市区40余名村干部组成的观摩团,围着仓房村绕了一圈,这些善于管理农村的“行家里手”都被这个村落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所吸引。 站在一面画着“陪着父母看一场电影”的文化墙前,保定市北市区东良村村支部委员孙克勤仔细地看着、静静地品着…… 突然,孙克勤兴奋地跺起了脚。“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是团结互助、邻里和睦、见贤思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村风打造了一个省级的美丽乡村,而文化墙、农村公园、老年公寓、污水处理站等一个个村容、村貌提升项目又反哺着村民,让他们懂得去传承历史留下来的这些文明符号。”孙克勤说,这一趟没有白来,借鉴仓房村的经验,他会把村落文化与村落面貌提升结合起来去发展,力争打造保定版“仓房村”。 孙克勤还提到仓房村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村里常年坚持下来的村民议事制度和村民监督制度。“由30人组成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使村务得到了公开,村民监督委员会填补了村务监督的空白。”孙克勤说,让所有村务在阳光下运行,得到有效的监督,累积的复杂矛盾自然就消除了,“这两项制度是村庄和谐、稳定的法宝啊,这个必须得学啊!” 团结、友善、包容的民风推动经济飞跃 仓房村是高邑县最先依靠陶瓷富裕起来的村庄,是什么让这个村庄拥有了积聚财富的灵气,又是什么让这个村庄像吸铁石一样,吸来他乡人打工、创业? 仓房村有八九家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吸引着数百外来人口在这里打工、创业。来自四川的彭忠新是来仓房村的第一拨儿创业者。 2006年,高邑县的陶瓷刚刚起步,产品质量、生产流程都还相对滞后,很少有外省的投资者来这里创业。彭忠新本想在仓房村做完调查后就去广东继续创业。但他在村里住下后,在该村“村落文化”的影响下,学到了很多经商之道,彻底改变了南下的主意。 彭忠新第一天住在村民老庞家中。第二天一早,老庞就给他端来了热腾腾的早餐。随后,老庞又开上自己家的车,带着彭忠新走遍了当地所有的陶瓷企业。“老庞一家人的朴实、友善吸引了我。”彭忠新说,几次接触后他还发现仓房村的村民爱抱团,能吃苦,并且懂得包容,还讲究公平和诚信,“这些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这个外地人的神经。” 而今,彭忠新已经在仓房村生活了9年,他的设计公司也由原来的三人扩大到了十余人,并且还开始拓展其他业务。彭忠新说,仓房村之所以能够成为高邑县最富裕的村庄之一,与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的民风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选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仓房“村落文化”的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针对“仓房现象”,石市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认为,仓房“村落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形成的。和谐、进取、公平、包容诸多优秀的品质,已然像种子一样内化到仓房村民的内心深处,并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形成认同,在你我共同拥有的认同中,又逐渐地形成一种力量,最终大家的行动举止几乎都在遵循一种规则,如此这般这个村落哪有不遵纪守法的?而且文化的力量又让这个村繁荣壮大,才有了今天仓房村的优良文化血脉,并还将发挥其巨大作用使仓房村走向更加文明。可以总结的是,仓房“村落文化”形成的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仓房现象”看似是个性的,但仔细观察才体会到它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在我们周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比如我们这座城市就具有包容的城市精神,它发挥着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使得这座城市有温度让人温暖。 其实许多居住地或群体,都蕴藏着极大的文化能量。尤其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挖掘传承文化,让文化变成一种认同,变成一种力量,最终促进现代文明进步。只有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才会收获和谐的满园春色。 留得下村落文化记得住乡愁归属 省提升办三位同志曾赴仓房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仓房经验的启示——借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调研报告认为,村落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农民的精神生活,引领农村良好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弘扬优秀村落文化,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乡村文明,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首先,对目前散落在各个村落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一定要倍加珍惜,全力保护。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必须在保持农村原有特色上下功夫,把所有体现乡土文化的古建筑、古树、农耕用具等历史记忆都保护起来,杜绝一切有可能毁坏历史文物的行为,让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留得下村落文化,记得住乡愁归属。 其次,保护和延续良好的民风、民俗等村落的“文化根脉”。村落文化不一定只存在于实物上。多年来潜移默化自发形成的良好村风、民风、民俗,比如韩愈文化对仓房人的哺育和心灵浸润,同样属于村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文化根脉”。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必须找准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元素相融合,使村落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
关键词:仓房,农村文化,观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