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向垃圾不分类开罚单引众议
南京市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一年多后,将从6月1日起正式实施《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其中,将向垃圾不分类开罚单一项经媒体公布后,激起大众热议。梳理市民、网民的各种议论,一个问号越来越清晰:垃圾分类,整个城市准备好了吗?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政府工程,也是一项移风易俗的市民工程。此次新规出台,市民从观念到行为都准备好了吗? 家住南京河西试点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所在小区一开始试行垃圾分类时,还有人发放绿色、橙色垃圾袋,用于分装餐厨和其他垃圾,但似乎虎头蛇尾。后来居民领不到垃圾袋了,就懒得分了。建邺区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徐光亚坦言,户内一次分拣若做不好,等到运输环节再做二次、三次分拣基本不可行。 要提高分拣率,首先需要市民学会分拣。这个方面,各类社会组织都有引导、教育、帮助的义务和责任,那么,社会准备好了吗? 国外不少包装盒上会标注“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引导分类。记者在欧洲看到,大多数超市可以退塑料瓶,一个500ml可乐瓶,退回超市可以拿0.5欧元。美国街头,常常矗立着巨大的铁笼子,行人把喝完水的瓶子扔进去,一个笼子装满就被拖走。台北环卫工人上门收垃圾时,会当面监督市民分类倾倒。如果没有分类,环卫工人有权要求市民分类好再倒。这些举措,都使得垃圾分类变得简易可行。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市民先分类,后续一条龙都是政府工程——垃圾运输、回收、清运和最终处理,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从财力支持到流程建设,政府准备好了吗? 4月18日,记者探访南京唯一的厨余垃圾回收利用项目——江宁麒麟轿子山的省生物质能源低碳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却是“铁将军把门”。该中心负责人透露,项目设计能力日处理10万吨,但实际上中心已停运好几个月了。 垃圾分类的最终处理环节如此,中间环节也让人“信心不足”。记者所在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一年多了,楼下的垃圾桶只分为2类:“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却不见收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曾打算丢弃家里的部分废旧电池,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可回收的垃圾桶,只好委托物业服务人员丢到别处的专门垃圾桶。西祠论坛网友“mjm”4月17日下午有感而发:“如果家门口没有分类垃圾箱,那么我为了扔个垃圾还要专门坐一趟公交么?”还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小区内要让居民见到细化的垃圾分类箱,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实际上,南京市垃圾分类的投入力度不小。统计数据表明,全市购置垃圾分类专用车辆80辆、分类垃圾桶2.2万多只,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不过,很多市民至今没见过分类垃圾桶长什么样。 据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长陈雷介绍,以每人每天的生活垃圾1公斤以上计算,全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接近6000吨,若分类好的话,可以减少生活垃圾量20%以上。 “德国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我国台湾已经走了15年,而南京才刚刚起步。”徐光亚认为,虽然目前南京的垃圾分类不尽如人意,但这一步早晚都要走。 “垃圾分类等不起又急不得,不能期望今天出台规定,明天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中国的环境现状,也容不得一切准备就位再去实施,只能边推边做。”在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兰芳看来,垃圾围城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垃圾分类也将成为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必要的强制措施不可少,让不习惯逐渐变成习惯。” 南京市今年将推动全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60%,主城区(江南六区)力争达到65%。为此,要求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参与;探索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路径,借力物业企业推动这项工作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建邺区正在推行将垃圾分类教育引进学校课堂,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王兰芳认为,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考验政府管理者智慧及其把握“序时进程”的决策能力。 “垃圾分类,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习惯需要引导,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长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切实可行的教育,让居民逐渐接受进而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难题才会破解。”
|
关键词:开罚单|垃圾桶|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