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法制动态

苏州有望成全国首个就生态补偿机制立法的城市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07 18:0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阳澄湖畔生态公园

  为留住江南水乡的青山绿水,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的苏州,近年来打出三记“重拳”:探索生态补偿立法、坚决关停污染企业、从严划分“生态红线”,力推生态文明建设。

  不让保护环境者吃亏

  以不足全国0.1%的国土,创造了全国2%的GDP,苏州已从千年古城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强市。然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质型缺水严重、雾霾天增多、重金属污染加剧……一系列急迫的环境问题不容回避。

  “苏州已经到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的时候了。”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逢会必讲”环境保护。“苏州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期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用碧水蓝天回应百姓的环境期盼。”

  位于太湖生态保护区内的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陆舍村,因保护环境而不能发展工业,过去三年该村每年都从财政拿到100万元生态补偿。在苏州,像陆舍村这样能拿到补偿的村集体还有很多。

  为了让保护生态的老百姓不吃亏,苏州市在全省首推“生态补偿”,并在2010年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近三年来,苏州全市仅生态补偿一项投入就超过30亿元。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成效,显现在苏州的青山绿水蓝天之中。很多地方逐渐完成“退养还湿”、清除湖畔住家船、治理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向保护水源地排放等工作。昆山市阳澄湖镇建起了阳澄湖休闲度假区,构筑了纵深15米、长约30公里的沿湖保护带,种植芦苇600多亩。

  苏州已将生态补偿列入立法项目,今年一旦在市人大获得通过,苏州将成为全国首个就生态补偿机制立法的城市。

  “关停并转”不留余地

  在苏州,无论是否税源大户,凡是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一律“关停并转”。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市有116家“排污大户”或关闭或迁出或整改。

  破解“硬约束”,要有“硬措施”。“保护环境既要尽快还旧账,又决不能欠新账。”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硬仗,必须要充足的准备、过硬的举措,并以坚定的决心来实施。

  为此,苏州出台了一整套过硬举措:从严把好审批关口。2013年,苏州全市拒批“两高一资”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30个,涉及投资额23.2亿元。

  制定《苏州市区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公布举报电话,对工地、码头、堆场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苏州市环保局局长冯仁新介绍,今年将大力开展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主题的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关闭污染企业的力度,在全市选取重污染企业较为集中的10个重点区域,挂牌督办150件突出环境问题。

  从严划分“生态红线”

  打开苏州市环保地理信息系统,醒目的“生态红线”时刻提醒着这个城市的管理者们,一定要守得住发展的“生命线”。

  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两年内投入近10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作为江苏经济发展排头兵,苏州对“生态红线”的守护更为有力。

  蒋宏坤表示,生态红线既是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线”,更是倒逼转型升级、实现永续发展的“警戒线”。

  在这样的认识下,苏州市对全市的生态红线区进行全面从严划分,目前划分的生态红线区域共有11大类、103块,总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76%,面积占比位居江苏省各省辖市首位。

  苏州还将“生态红线区”全部落地上图,纳入苏州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全市信息化建设系统链接,实现全市生态红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冯仁新表示,生态红线划定的区域,需要严格的生态准入措施,对占用生态用地和空间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当然,保护生态不是限制发展,反而更需要绿色发展来护航。

  按照规划,未来七八年内,苏州将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资源保护、水质提升、大气清洁、湿地建设、山体修复、垃圾无害化等“十大工程”,最终实现空气水质根本改善,“人间天堂”美誉实至名归,“鱼米之乡”特色更加彰显。

关键词:生态,立法,城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侯向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