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假冒产品搅闹庙会 低俗表演又有抬头
一到过年,一家老小高高兴兴逛趟庙会是很多人过年的"保留节目"。各地庙会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低俗表演、问题食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都让人大倒胃口。 在山东某乡镇庙会上,一家名为大上海歌舞艺术团的演出大棚周围围了不少人,而在大棚里面,既有上了岁数的中年人,也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们每个人都在盯着舞台中央几个衣着暴露的女子。在进行了大约十分钟后,演出结束。周围村民告诉记者晚上这里还有演出。 记者:这里几点还演? 村民:晚上七点到八点多吧。 记者:一天演几场? 村民:三场。 记者联系上一名看过表演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晚上表演更加大胆。 村民:三个舞台,十点到十二点演脱衣舞,人一多,把上衣一脱,或者把下面就脱了。 村民告诉记者,从大年初四这家剧团就来到了,为了吸引观众,在宣传中剧团还着重强调了激情、无底线等词汇。 村民:她可能不全脱,穿着三点吧,应该就保持这样,不脱,就为了引人。 河南商丘,"华商文化广场"、花戏楼前、"火文化广场"都有大型的庙会,而附近的的小卖部、小摊点,出售的多是明显的假冒伪劣商品。 "康帅傅"、"旺子"、"豪牛"等山寨食品随处可见: "有的假的很,有的假的不很,不过在这基本都买不着真类。" 在庙会大门口,有很多算命的招牌在道路两侧摆放,有不少人坐在这些所谓的"大仙"面前听得津津有味。一位带着孩子逛庙会的黄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黄女士:你说,这门口内多算命的,这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吗?俺儿还问我算的准不,学校里还天天给他说相信科学,这咋信? 在广州一个花市,记者看到,售卖的纪念品大多数都是无厂家、无地址的产品。 记者:这个钥匙扣是哪里生产的?日本的?全是日文? "我也没注意看。" 记者:有没有厂家的? "没有厂家。" 记者:有些小店里卖的风车和花灯也没有相关产品信息。 店主:我们不知道反正我们是在广州万菱拿货的。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庙会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庙会被人们吐槽。中央台记者冯悦采访了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他认为,症结在于受到市场经济影响。 冯骥才:我觉得这和现在的市场经济背景有关。在市场经济下,有时也没办法,人们都希望能够赚一点儿钱,有一个好的收入。所以,看得人多。在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花一点儿钱。这个时候都赶来赚点儿钱。但是,这些要是太多,就会使庙会本身没有可看的东西了,大部分人都在购买,变成各式各样的民间超市了。 主持人:如何让庙会既办出年味,又不失文化特色呢? 冯骥才:我认为,地方政府可以起点儿作用。第一,支持民间文化。对于庙会里民间各式各样的自娱自乐的戏剧、舞蹈、音乐等各种各样的演示活动,政府可以多支持这样的团体、多支持民间这样的组织。还有比如像山西、河南、陕西等民间庙会,这样的团体组织很多,他们有很多地方性很强的表演,比如像木偶、皮影等,这个时候他们都出来,政府应该给与支持。政府应该设立很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把秩序、交通、停车都准备好了,这样他们有一个空间去表演,他们可以把这个文化充分的把它表达出来,人们也能够欣赏了。 |
关键词:封建,迷信,假冒,庙会,低俗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