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或彻底终结信访排名制度 遏制地方截访冲动
“人是回来了,但是问题没解决。” 2月26日,大庆杜尔伯县烟筒屯镇珰奈村8屯一位村民,说起被占的土地,就感到无奈。 该屯有2800多亩集体所有的湿地。让村民不解的是,2012年,当地镇政府经过签订协议,将本该用于旅游的珰奈湿地经营权交给一家传媒公司,且村民从中并无收益。 此后当地村民开始不断上访,但迄今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珰奈村的故事,实际上是全国成千上万上访事件的缩影。 自2005年以来,国家对于地方上访数量进行排名,地方则大力截访,这导致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反而不时引发群体性事件。 今后,这一问题有望改变。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合理设置考核项目和指标,不简单以信访数量多少为标准进行考评,推动各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解决问题上。 不搞信访数量排名遏制地方截访冲动 根据上述《意见》,下一步信访制度改革不再实施信访数量排名,而是强调解决问题。 据了解,我国此前推行的信访排名源自2005年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其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 由此,多年以来,国家信访局每月对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进行排名并公示。 于是,在许多县及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排名表的先后成为对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在一些地方,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甚至与党政领导的升迁直接挂钩。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地方关于对上访人员的处理态度逐步偏离了信访制度设立的初衷。截访事件时有发生。 以珰奈村为例,上访村民接到通知,如果不回去,将被全国上网通缉。几名村民在京活动数天,除了被人骗取近万元外,毫无其他成效,只好打道回府。但矛盾一直未能化解,当地村民诉求自身利益,要回湿地的决心仍在。 对此,南京大学教授、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认为,单纯以信访数量排名,只会使得地方限制信访。“信访没有渠道,很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更不好。” 实际上自去年年初开始,有媒体已经注意到,国家信访局已暂停公布各地信访人数排名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印发《意见》,或将意味着信访排名制度彻底终结。 此外,针对意见中提出要将量化考核和综合评议、上级评议和群众评议、平时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童星建议,可以采用几个新的考核指标。比如,来信与来访的比例,首访与复访的比例以及结案与信访的比例,上访个数与群体性事件的比例等等。“这几个数字越大,表明解决问题越有成效。”他说。 多方介入化解问题 除了实施多重因素考核外,新近印发的《意见》还提出一些新举措。 比如,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完善民生热线、视频接访、绿色邮政、信访代理,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等。 再比如,突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重点。省、市、县、镇领导干部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至少1天接访。 还有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推行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第三方介入,促进问题解决。 但多年来参与接待群众上访的湖北泓峰律师事务所律师童志敏认为,解决上访问题最根本办法还在于健全法制。 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际上湖北此前已经实施了律师义务接访制度,“但是仍难以最终解决问题”。 她认为,一方面,很多事情在法制层面可以解决的,都可以不必上访,这方面可以对群众进行大力引导;但难点在于,目前确实存在一些由于法制环境不完善导致的信访案件很难在法制层面解决。“比如司法受到干预,或者判决随意。” 另一方面,一些难以在法律层面获得的不当诉求,在经过上访反而获得,这助长了上访的风气,也扭曲了信访制度设置的初衷。 |
关键词:信访,制度,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