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长城新媒体集团 邮箱:ccxmtfzpd@163.com

“失主不信”折射社会信任裂痕

来源: 法制日报声音  
2013-04-01 16:50:26
分享:

  “警察打电话给失主的家人送钱包,却一再被误认为是骗子而挂掉了电话”。昨天,在武汉市青山红卫路派出所,值班民警杨四发有点无奈,他打了30多个电话联系失主却被误认为是骗子。好在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寻找,昨天下午,失主小陈终于来派出所领回丢了整整一天的钱包,1680元分文不少(3月31日《武汉晚报》)。

  这无疑是一幕滑稽剧:警察给失主家人打电话送钱包,却一再被误认为是骗子,警察甚至不得不动脑筋去联系失主,这叫人情何以堪!民警杨四发积极履行一个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义务,锲而不舍地寻找钱包失主,我们应该充分褒扬,它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担当。但同时,我们也该反思,民警的一片善意为何却遭遇不信任?

  我们不得不承认,上述现象并不让人感到惊讶,说到底只是陌生人社会里人们自我保护本能的体现。或许,在失主家人看来,“拾金不昧”早已是明日黄花,有人主动联络并送还钱包已然有些反常了,更何况,送还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电话,就更加令人怀疑其动机,而联系到一些生活体验或听到的被骗经验,这种不信任便无形中加剧了。

  任何社会都是有体温的,这种温情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防线与态度。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在习惯于帮助别人、接受帮助的社会里,人们才会缓解自己对内心的包裹,才会降低过度的防范之心。只是,于当下而言,这还是一种奢望,因为太多人习惯于用动机来理解问题,习惯于用包裹严实的内心来审视真善美,审视所接触的一切。

  当然,我们无需指责失主家人的过度防备,说到底,“30多个电话不信”折射的是社会信任裂痕,每个人都不能从信任裂痕的尴尬中除却自己。首先,我们需要更多一些反省自己的内心,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社会温情的制造者还是消耗者?抑或是冷漠的制造者?社会信任裂痕的弥合,需要举众人之力,让社会温情在你我之间流转。

  其次,社会信任裂痕的产生,无疑与社会管理机制运行失当有关,比如随着我们踏入陌生人社会,相应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确保陌生人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管理与保障体系却没有同步建立,这使得民众的权利焦虑得不到充分释放,只能选择本能的自我保护。因此,亟须完善各种制度,维系社会在更大范围内的信任。

 

关键词:裂痕|失主责任编辑:李军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