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长城新媒体集团 邮箱:ccxmtfzpd@163.com

“0元学”套路深

来源: 法治日报  
2022-01-26 11:35:34
分享:

  “0元学配音”“在家兼职轻松获得高收入”,面对这样的宣传,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很难不心动。

  然而,据此前媒体报道,一些培训班的学员们在高价购买课程后,并未能实现广告中“轻松月入过万”的承诺,更有的还背上了网贷。

  “0元学”却变高价培训班

  随着短视频、有声读物等行业的不断崛起,市场对于声音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部分制作精良的有声书(剧)平台收购价可达每小时数千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录制有声书赚钱的机会。但是,机会处也暗藏着风险,一些“声音培训班”利用极具诱惑性的广告招揽学员,最终却让学员落得“财学两空”的境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5.7亿人,未来还将会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6.9亿人。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2020年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场规模将达到272.4亿元,而到2021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98.9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不只吸引来了想要赚钱的年轻人,更吸引来了一些不合规的培训班。

  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培训班利用“试听课”“训练营”等收费极低甚至免费的课程吸引学员,而这些免费课程中占比最大的内容确是“洗脑”——“零基础学习两个月兼职月入三五千”“在家录有声书一小时能赚上百元”“全职有声书主播月入30万”……

  随后,学员们便会被告知,若真的想要赚钱,则需交纳高额费用进入“进阶班”,并承诺培训完毕后能够提供“内部机会”让学员获得高薪报酬。

  然而,这些承诺不仅无法兑现,就连培训课程实际上也只是由播音主持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兼职授课;更有学员为了交纳学费与第三方贷款机构签下合同,进行分期付款。

  “0元学”不只在配音行业

  法治周末记者查询发现,在各类网站、App中,这样的“0元学”广告不在少数。

  除了学配音,还有“0元学画画”“0元学剪辑”“0元学写作”。只要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技能,都可以和“0元学”挂钩。此外,“偷偷考个证”现象也与此大同小异,部分培训机构利用天花乱坠的广告,怂恿网友花钱参与培训并考取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消防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但实际上这些证书却并没有多大的含金量。

  参加培训班获取一定技能,就算不能找到高薪工作,是否也能有用武之地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以自己工作的配音行业为例,并不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入行的,“一般来说,像喜马拉雅、蜻蜓FM这些APP内的有声书作品是不会接受个人投稿的,而有声书中的每个角色都需要经过几轮试配才可以确定,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甚至都是配音界的知名演员”。

  该业内人士指出,配音技能训练对天赋要求比较高,有复杂系统的技能训练手段,一个配音演员从开始学习到能够正式出演作品,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此外,不论是配音、写作还是建模画画,不论市场如何扩大,终归还是属于小众行业。很多人看到广告的宣传,就会误以为另一个‘风口’到来了。”该业内人士说,实际上,目前配音市场还不够大,无法支撑起如此大量的配音演员。

  “0元学”或涉虚假宣传

  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龙涛指出,在这类培训班的宣传中,都存在虚假宣传的内容,课程内容以及服务内容与事实存在不符。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之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此外,云南权仲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姜德飞还指出,“0元学”本质上属于要约邀请,是商业广告的一种形式,均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但是“0元学”背后往往形成诸多套路;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0元学”广告如果违反广告法第四条规定,误导了消费者,经营者甚至可能涉嫌犯罪。

  “‘0元学’背后经常伴随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情形,消费者容易在错误的认识之下处分自己的财物,如达到数额较大及以上将有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构成诈骗罪。”姜德飞说道。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此类培训班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交叉地带甚至真空地带,这些靠忽悠赚钱的培训班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培训市场正常秩序,如果不加以治理、规范,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张龙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类培训班存在培训老师是在校学生、培训内容偷工减料、承诺难以兑现等问题。其是否合法合规,具体需要相关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其教学资质来具体判断。

  “尽管目前监管此类培训机构的责任不够明晰,但接受广告投放的平台却有明确的责任。”张龙涛认为,依据广告法第三十四条之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平台作为广告的发布者,有责任对广告的内容的真实性予以核实,对误导性强、内容不实的广告,平台不得发布。

  业内人士提醒,学员自身应当摒弃“躺赚”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提高辨别能力,仔细辨别是“套路”还是“出路”。

  张龙涛律师建议,消费者首先应当多学习法律知识,对虚假宣传、夸张用词以及违法用词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次,在对一些网上的培训机构无法甄别时,可以用相关的软件予以查询或者去工商局查询,其中,工商登记信息、是否具有处罚记录、是否涉诉信息等都是帮助甄别的关键;最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对短时间学习高回报的内容保持怀疑的态度,多花时间去了解行业情况。(记者 仇飞 杨代媛)

关键词:培训,虚假宣传,教育责任编辑:郑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