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也要市场搭把手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正跑步而来。老骥伏枥,不应该成为过去时。以市场化的方式增强“老专长”的适应性,才能为退休老年人开发出“新领地”,也有利于老年人寻找志同道合者,丰富老年精神生活 最近,在宁夏各地探访专业调解委员会,颇让人惊喜。一批已经退休的返聘老法官、老司法所长和老检察长,成为调解的中坚力量。 采访这些“和事佬”,真是给我上了一课。一位60多岁的省高院刑庭前庭长,干上调解员之后比过去还忙。说起他上一周调解的6个案子,从银川一路到固原,“累得睁不开眼了”。“要说挣钱,我们肯定不上这里来。但做这个,觉得就算退休了,还能找到社会价值。” “找到社会价值”,这话说得很走心。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正跑步而来。据统计,到2025年全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人。一些人开始忧心忡忡:推动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将被摊薄,同时社会负担在加重,一对年轻夫妇要供养两对老人,这将削弱国家竞争力,影响转型升级。这样的担忧不算多虑,但基本把老年人看成社会的抽水机,而不是价值贡献者。 在不影响年轻人就业的前提下,老年人能不能以非竞争方式提供普遍的社会价值?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老骥伏枥,都不应该成为过去时。 前些年就有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城市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并且以较快幅度增长,全国老年知识分子总量达到800多万人。除了少数被返聘,多数人到点就得腾出位置,无法继续从事专业活动。而在一些需要经验和历练的领域、部门,却存在不小的人才缺口。 如何合理发掘、利用闲置的老年人资源?关键是要搭建更多的平台,比如强化各种基层老年机构的功能、加快老年人才信息库的采集与开发、加强老年人技能培训等。 全国老龄委启动的“银龄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组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老专家、老教授志愿援助西部。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累计参加的老年志愿者达300万人次,受益群众2亿多人次,创造经济价值50多亿元,社会效益不可小觑。 这一点,市场走在了前面。不久前,笔者在某旅游景点看到,为了营造文化氛围,他们将一批年老的非遗传承人请进景区摆摊经营。年画、布老虎、面人……曾几何时,已经无法糊口的手艺如今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景区增加了服务,老手艺人挣了钱,游客也更有兴致。“本来已经放下手艺了,如今又捡回来,找到了价值。”几位老手艺人笑言。 社会资本的注入,是功在长远的强心剂。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规划、培训与支持,增强“老专长”的适应性,才能为退休老年人开发出新领地。更重要的是,它有聚合作用,有利于老年人寻找志同道合者,丰富老年精神生活。 当然,让有志有力的老年人自由发挥所长,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们的老龄化社会,既可以有儿孙绕膝之趣,也能有余热暖人之乐;既能有品茶观鸟之闲,也能有老有所为之喜。老年生活百花齐放,夕阳的光辉才能绽放怡人的光芒。 |
关键词:人口红利,搭把手,新领地,和事佬,城市老年人,游客,艺人,景区,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