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印•寻访]白求恩精神:永远不灭的光辉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二十六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和家庄白求恩居住地旧址。长城网 吕晓红 摄
白求恩在孙家庄小庙救治伤员情景。长城网 吕晓红 摄 长城网7月15日讯(记者 吕晓红 王培炎 见习记者 张明皓 石柳月)诺尔曼·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大地家喻户晓。一个外国人,何以在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这是因为白求恩身上体现了一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已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永远不灭的光辉。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河北省保定唐县,参观了白求恩纪念馆,瞻仰了白求恩墓,走访了白求恩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再次讲述白求恩的故事,传播、弘扬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精神是永远的丰碑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县县城北面两公里的钟鸣山下,苍松翠柏交相辉映,南低北高的108级花岗岩石阶巍峨肃穆,云脊碧瓦的迎门牌楼与四周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围墙浑然一体。馆内有白求恩、柯棣华两个展厅,其中白求恩展厅珍藏着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图片101幅,实物31件。 “白求恩对我们的无私援助,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白求恩精神影响我们几代人,已经形成了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传统、一种准则,为世人所敬仰。”保定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长陈玉恩告诉记者,“本馆所展示的资料生动地记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具体地再现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让我们都来学习白求恩,继承和发杨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陈玉恩说,白求恩的到来,对缺医少药的晋察冀边区军民无异于雪中送炭。白求恩既是医生,又是无畏的战士,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奔向哪里。他根据游击战争的特点,组织起医疗队到前线进行巡回救护;他率东征医疗队,转战冀中4个月,不怕牺牲,忘我工作,冀中人民“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把教育培养八路军的医生、护士作为首要任务,创办卫校,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1939年10月,在涞源摩天岭战斗中,白求恩抢救伤员时不幸划破手指,后感染中毒,抢救无效,于11月12日病逝于唐县黄石口村。“白求恩的逝世,像一颗璀灿的明星陨落在晋察冀边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牺牲和贡献的白求恩大夫已化作不朽的丰碑,长眠于河北唐县,白求恩精神已经载入中华文明史册,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加人民友谊的桥梁。”陈玉恩如是说。 史长青讲述白求恩给他治病的经历。长城网 王培炎 摄 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墓。张明皓 摄 白求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唐县地处冀西太行山东麓,山川秀丽,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当年,白求恩曾多次到这里巡回医疗。每到驻地,就为当地群众治病,而且从不接受礼物。当群众提着礼物来感谢他时,他总是说:“你不要感谢我,我是八路军的医生,你应该感谢八路军才对。”白求恩视群众为亲人,与根据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保定唐县军城镇和家庄白求恩居住地旧址,记者一行参观了白求恩宿办室等,驻足在老照片前,追忆白求恩的成长轨迹和感人事迹。 在白求恩宿办室前,和家庄村民史长青讲述了当年白求恩给他看病的经历。“白求恩医术好,看病不要钱,他是我的救命恩人。”今年87岁的史长青将这份恩情一直铭记在心。 回忆起当时治病时的情景,史长青仍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在他12岁的时候,有一次肚子疼得特别厉害,胸口憋得慌,都疼晕了。他父亲背着他找到白求恩大夫,被诊断为突发盲肠炎,白求恩大夫用热水把毛巾烫了一遍,把他的身上擦干净,并给开了九包药,并嘱咐他三天不能喝凉水,一辈子就不会犯病。“吃完药病就好了,活到现在一直没犯过。” 每每说起此事,史长青老人都抑制不住地激动。在唐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军城南关村西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花果飘香,林荫下长眠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岁月流逝,白求恩已经离开我们70余年了,然而,白求恩的名字却从来没有从中国人的心里远去。 |
关键词:血印,白求恩,唐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