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热点聚焦

农民“被贷款”屡屡发生 背后猫腻究竟在哪?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 李天洋 2015-07-15 15:31:0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期,山西大同数十名农民在家种地务农,却不知不觉“被贷款”上百万元。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发生“被贷款”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专家建议,亟需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形成内部约束问责制度,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警示和惩处。同时,保护好客户的身份信息,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被泄露。

  “被贷款”频现,天上掉下的“为他人买单”

  天镇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通过农户查询在信用社备案和信用社自查,累计涉及贷款354笔,涉及信用社10个网点金额共1855.93万元。其中,本人同意将手续借与他人贷款的有237笔,金额1654.93万元;本人不知情的有30笔,金额201万元。

  目前,针对上述事件,当地已收回相关贷款109笔,金额768.4万元,其中收回本人不知情的有10笔89万元。同时,对违规操作且情节严重的城关信用社主任冯华以及卅里铺信用社主任任凤山,给予撤职处分;对于情节较轻的8个网点负责人,给予警告及罚款处分。

  事实上,“被贷款”的新闻并非第一次发生,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黑龙江、河南、江苏等地多次爆出此类新闻。在一些地方,冒用借用身份证、户口本办理小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今年4月被媒体曝光的黑龙江巴彦县“被贷款”事件,银行在操作过程中严重违规开“绿灯”,涉及到20多户农民的不良记录一时难消除。

  据了解,一旦出现“被贷款”情况,贷款逾期未还且银行没有及时核销,当事人很可能面临被追债风险,“被贷款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也有可能被划转抵扣。随着征信系统的推行应用,这将留下不良信用记录,继而遭遇影响个人贷款等金融业务的失信惩戒。

  “被贷款”如何逃过层层监管?

  令人疑惑的是,屡屡发生的“被贷款”究竟是如何逃过层层监管?经过记者的采访梳理,“被贷款”现象既有利益驱动也存在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漏洞:

  ——实际用款人违规借用多个自然人的名义贷款,银行与大客户“同流合污”暗箱“垒大户”。据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分析,“被贷款”问题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利用一些农民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的机会进行暗箱操作,“被贷款”的农民却不能及时获知、了解相关违规情况。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存在农村地区的一种农户联保贷款,是一项政府贴息的惠农政策,申请人可享受低于其他商业贷款利息的优惠,因此这项贷款要求贷款人必须是农户,而且钱必须用在农业生产经营。然而部分基层银行在知情情况下,基于对部分大客户的信任和依赖,依然改变贷款性质,不惜违规借用多个自然人的名义将惠农贷款违规贷发。

  ——贷款审核过程弄虚作假、把关不严,银行员工借用或伪造他人信息“做业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之所以违规操作,根源在于牟利的冲动。

  形成问题约束问责制度,管住“内鬼”防住“外贼”

  当前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存在欠缺,造成地方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针对银行在放贷管理和制度执行上存在松懈和缺陷,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形成内部约束问责制度,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警示和惩处。另外,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守法尽职意识,规范地处理相关业务,做好事前防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表示,针对“被贷款”事件,银行员工在放款时首先应严格审核贷款人的身份信息,如果“被贷款”的原因是银行有“内鬼”,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监管控制。

  李永壮告诉记者,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处罚力度低,方式单一的问题。他建议,一旦发现金融机构等组织泄露或出卖他人信息,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予以重罚。专家表示,除了对违规机构、企业和个人罚款之外,更重要是曝光这些“外贼”,不妨列入信用“黑名单”予以失信惩戒,并加强法律约束。

  不能让农民做“被贷款”的冤大头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按时清偿银行的贷款,既是借款人的义务,也事关借款人的诚信。但是,如果你没有贷款,银行却催着你还贷款,这事就有点奇怪了。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农民在得知自己“被贷款”之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信用社查询个人贷款情况和个人信用记录。随着相关部门打击“失信”行为的黑名单“发威”,老百姓面对“子虚乌有”贷款还款期限的逼近,可谓是无可奈何,一边害怕被记入“黑名单”,一边又唯恐被逼债。

  然而,面对追问和质疑,信用社人员“只负责查询,其他一概不管”,选择性沉默,模棱两可。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农民报警,却被警方“得靠联社自查”、“单笔数额都不到100万,不够立案标准”给搪塞回来,如此更寒了百姓的心。怪事年年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从天而降的债务”弄乱了农民的心,让人惶惶不可终日,担惊受怕。

  不禁纳闷了,究竟谁是农民“被贷款”的始作俑者,谁让农民为其“背黑锅”?按照规定,银行贷款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手续,显然,一头雾水的农民是根本没有签过字的,为何债务却落到自己头上?可见,农村信用社肯定藏有里应外合的“内鬼”,不然怎能轻而易举的冒用上百个农民的个人信息,堂而皇之为他人“走后门”。而且,作为放贷的银行,如果连借钱给谁都弄不清楚,又如何将贷款收回?银行“不方便透露”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更是在给谁“打掩护”。

  教你如何防止“被贷款”

  现实中,各家商业银行在客户进行贷款时,都会要求客户本人到场。莫名“被贷款”,显然属于违规个案。如果自己不幸被贷款,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银行去问询,如果弄不清楚,那就向监管部门投诉并诉讼至法院,确认贷款合同无效。此外,如果担心“被贷款”,自己可以及时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对于规避出现“被贷款”具有一定的作用。根据央行规定,个人一年可以免费三次到柜台查询个人信用记录。

  (据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综合) 

关键词:贷款,农民,猫腻

责任编辑:李天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