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官员进入“不应期”
官员自杀的新闻最近开始多了起来。据统计,2014年1月至9月,至少有32名官员自杀或排除他杀可能的事件被公开报道。到了10月,自杀的官员就已有5个,这还仅仅是见诸报端的数字。 昨天,《廉政瞭望》一篇题为《部分官员退休后因心理不适进精神病医院》的调查被广为转载。这篇调查呈现了一些官场生态和官员的情绪暗流,比如他们在明规则与潜规则、求实与造假、私心与良知等夹缝中左右为难;面对升职“天花板”的无奈;对工作压力与工资收入不成比例的不满;以及不公开不公平的竞争和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所有这些负面情绪暗流在官员退休之后就会变成情绪激流:在“朝”时高高在上门庭若市,在“野”后踽踽独行门可罗雀,巨大的现实对比将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无疑就是心理蹦极,如何不催生心理和精神疾病? 不正常的权力机制必然产生不正常的官场生态。这种生态并非今时今日才出现的,但为什么负面情绪在今时今日显得格外突出? 这或许与现时的反贪反腐、官员的权力受限有关。在权力不受约束时,官员再小,工资再低,也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怕找不到凭权力创收的时机和通道。而区区数千元的工资,那不过是生活中的零花钱。那些司职要害部门、贪腐本事更大的官员,动辄贪污受贿数千万甚至数以亿计,有这么多钱打底,几辈子都用不完,还怕官职低、工资低、“人际界面”不友好?还怕退休之后没有好日子? 只有当监督加强、权力变现的难度加大后,权力的“原始积累”才不足以疏解后顾之忧,工资、升职、退休、官场环境等问题才开始凸显。 生理学上有个“不应期”的说法。其意思是,生物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后,在一定时间内,再给予刺激也不发生反应。这也可以称为对刺激的麻木。过去,权力的种种优越条件可以从多方面刺激官员的神经,使之经常处于亢奋状态;现在,部分优越条件突然被移除,当官就难免从亢奋期进入“不应期”了。 曾经有人把“不应期”顾名思义地理解为“不适应期”。如果我们将错就错,那么还可以说,权力被稍微收紧,就已经使官员进入“不适应时期”了,这就像长期抽烟的人突然戒烟一样,各种不适会接踵而来。 但生理学上的“不应期”还分为相对不应期与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只是对刺激暂时无反应,绝对不应期则是对刺激的长久无反应——希望官员的“不应期”只是“相对不应期”。(何龙) |
关键词:不应期,官员,绝对不应期,原始积累,天花板,廉政瞭望,生理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