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盐改”凸显突破利益藩篱之难
被称为“风险低、改革方案设计技术含量低”的盐业专卖体制面临改革了,在酝酿10余年、七易方案之后终获突破—— 中国盐业协会近期透露,国家发改委通过七易其稿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决定自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允许跨区经营。尽管最终的改革部署尚未确定,但从这一改革方向可以看出,2001年开始酝酿的盐业专卖体制改革,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盐业专卖体制改革为什么经历如此波折?是操作难度大、太过复杂吗?并非如此,盐业专卖体制改革作为单项改革,牵涉面并不大。一位曾在国家经贸委分管盐业的官员坦言:“在众多垄断行业中食盐体制的改革并不复杂,也是最没有风险、改革设计方案技术含量最低。 ” 是因为缺乏共识和民意基础?恰恰相反,“盐改”不论在行业内还是社会层面上的呼声都一直在升温,而且越来越迫切。由于盐业专卖体制改革久拖不绝,垄断经营带来的弊端也日渐暴露且呈愈演愈烈之势。首先,垄断催生了暴利,据相关媒体披露的数据,市场上400克装的食盐售价在2.5元左右,而成本仅0.5元左右。其次,垄断造成了寻租和腐败行为。因为经营渠道垄断在盐业公司手中,生产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销售指标(配额)只能去贿赂盐业专卖公司,这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业内“潜规则”。再次,专卖体制的政企不分带来的不作为、乱作为乱象已经损及消费者切身利益。由于盐业专营主体既抓盐政管理又做盐业经营,使得管理和执法不公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为了维护盐业公司利益而“过度执法”,近期在河南郑州发生的盐业公司直接对消费者罚款一事就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对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却管理缺位,在2009年曾爆发的富碘地区因食用加碘食盐导致碘摄入过量发生大面积甲状腺肿病事件,充分暴露了盐业管理中存在着漠视消费者利益的现象。 既然专卖体制弊端丛生,改革风险又相对较小,为什么仍然历经曲折、难以突破?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源于垄断利益集团。从盐改的曲折可以观察到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常用手法。其一,“暗度陈仓”法。为了推进改革,有关方面曾召集全国28家盐业生产企业座谈,论证改革措施的可行性,但这28家生产企业的改革建议在递交决策层过程中却遭人为篡改,“建议改革”等措词被改为“非常担心盐业专营完全放开”等明显趋向保守的腔调。其二,“明拖暗顶”法,利益集团无法改既定决策,就多方运作拿出了“两步走”改革方案,在改革启动先安排一个“过渡期”、维持垄断经营原状。其三,“偷换概念”法,利益集团明确要求在改革专卖体制后,采用“特许经营”制度,这一方案曾受到盐业生产企业的明确反对,原因就在于“特许经营”是个模糊概念,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如此种种,百般掣肘,使得改革方案数度搁浅。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盐业专卖体制终于要成为历史,这可以被当作一项顺乎民意的社会进步。当此之际,回顾“盐改”10多年的曲折,既是为改革壮行,也是对改革的提醒,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同时,“盐改”也提供一个观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样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进行的改革,就应当咬定目标,排除干扰,大胆推进。只有这样,改革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锐意向前。胡旭 |
关键词:盐产品,盐改,特许经营,偷换概念,潜规则,过渡期,利益集团,两步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