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老板饮水思源回报乡亲把“做公益”写进遗嘱
-修了文化园,村民们健身跳舞看戏都有场地了。 -张金魁(左)挣了钱,想为家乡多出力。 在行唐县,无论是张金魁的家乡市同乡西霍同村,还是十几公里外的上方乡,甚至40公里外的口头镇,只要提起张金魁,当地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一致称赞“他是个大好人”。十余年里,张金魁投资200多万元,为村民做公益、帮助农民就业……“我不光自己会把这种善事一直做下去,还把它写到了遗嘱里,让孩子们接我的班。” 整村容昔日臭水壕变成了美广场 4月14日,阳光灿烂,蔚蓝的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西霍同村宽阔的文化园热闹非凡:台上,河南新乡市的戏曲演员唱得字正腔圆;台下,村民们看得如痴如醉。“今天唱的是第5天,俺们都可喜欢看了。”提起文化园,70岁的张喜顺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这里以前是个大水壕,人们都往这儿倒垃圾,又脏又臭,到了夏天,俺们都不敢开窗户。”张喜顺住在文化园西侧二三十米的地方,对曾经的臭水壕深恶痛绝。“不光有垃圾,还有猪粪、羊粪,臭死了。”73岁的张十虎补充道。 “多亏了金魁,俺们才能坐在这里看戏。”张喜顺说,白天,人们可以使用健身器材;到了晚上,村民们就会到文化园跳舞、甩鞭子,“都可高兴了。” 曾经是西霍同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的任五群告诉记者,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工作组与村委会干部共同商议,准备建文化广场。“张总听说这件事后,就跟我们联系,最后投资了40多万元建成。” 西霍同村党支部委员张建国介绍,文化园去年10月建成以后,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还为村民提供了一处文化娱乐场所,无形中改掉了村民打麻将等陋习,提升了大家的精神面貌。 上保险为村民缴纳70多万元新农合费用 新农合是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然而,如果参加新农合,个人就需要每年缴纳一定费用,这让经济条件比较差的西霍同村部分村民不得不放弃。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张金魁负担了他们的费用,让村民即使不交钱也能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 “我们家6口人的新农合医疗费用都是金魁交的,每个人70元。”60岁的张丑货说,420元几乎是孙子一年的学习费用,约占他家年收入的10%。张丑货告诉记者,目前来说,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在全村算得上中上等,“400多元对我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有些困难户就是大数了。” 提起最初让村民参加新农合,在村委会担任30多年会计的张国乱感触特别深:“那时候,我们大队干部分包到户,我当时分了120户,不分白天黑夜做工作,就这样,参加新农合的人数也不到90%。”张国乱说,2008年,张金魁开始帮村民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费用一直到现在,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仅这一项,就花掉了张金魁60多万元。 除了西霍同村,2010年起,张金魁还帮口头镇寺北沟村所有村民缴纳了新农合医疗保险费用,共十多万元。“我们再也不用为参合率发愁了。”寺北沟村党支部书记仇占群说。 架桥上山收红枣再也不用蹚水了 寺北沟村有一条小河,常年有水。但这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喜悦,反而让大家很犯愁。“我们村大多数村民都在山上种着花生和枣树,每年秋天必须蹚水去收获。”回忆起困扰了村民多年的这条小河,仇占群皱紧了眉头。 不过,2010年起,寺北沟村村民就跟蹚水过河说“再见”了。因为,张金魁在小河上方架了一座桥。仇京良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俺家山上有20多亩地,种着1000多棵枣树。”仇京良说,现在,到了收获季节,他开着电动三轮车就可以直接来到枣树跟前,“既省事又省时间。” 仇占群告诉记者,张金魁不仅修桥方便村民出行,还增加了大家收入。“金魁开着公司,能收走我们村的红枣。”仇占群说,以10亩地为例,每年可以多收入将近1万元。 办厂枣酒厂吸纳百余人就业 说起张金魁对行唐县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在该县建设的总投资5亿元的枣白酒加工项目——河北万果红酒业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不仅为行唐红枣找到了出路,还吸纳了百余人就业。 “我到公司两年多了。”上方乡上方村的张国旗说,他曾经到北京、石家庄等地打工,两三个月回家一次,经常被媳妇埋怨不说,遇到夏种秋收就要请假,收入自然也就会减少。“现在好了,骑摩托5分钟就能到家,什么也不耽误。”张国旗笑着说。 与张国旗相似,城寨乡贾南庄村的霍国旦之前一直在行唐县从事建筑行业。“建筑上是有活儿就干,没活儿就歇着,不稳当。”霍国旦说,自从到张金魁开办的公司上班后,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不用风吹日晒,只需在车间装糠就行,“轻松,挣钱也不少。” “如果没有老哥,就没有我家的今天。”口头镇北岗底村的崔二旦的眼睛有些湿润地说,20多年前,地里的粮食仅够全家人吃,没有丝毫剩余,“那会儿真是快揭不开锅了。”于是,崔二旦找到张金魁,跟他去了张家口。后来,崔二旦的儿子也去了张家口,父子俩都在张金魁的公司上班。“现在,家里的房子翻盖好了,还买了一辆轿车。”崔二旦的脸上乐开了花。 心愿把“做公益事业”写进遗嘱 身高约1.7米,略胖,寸头,头发几乎全白,上身穿一件米色宽大的西服,里面是羊毛坎肩和衬衣,下穿一条黑色运动裤,脚蹬一双黑色布鞋。4月14日,见到张金魁时,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这位老人与回报乡亲的“张总”重叠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不仅拿出250万元帮助家乡改变面貌,更是把“做公益事业”写进了遗嘱里,要求子女必须将其传承下去。 “我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张金魁说,1979年,他带着100多人组成包工队,到张家口打工。几十年下来,张金魁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虽然已经在张家口安家,但张金魁无时无刻不挂念着父老乡亲。看到村民们生活得比较艰难,张金魁便慷慨解囊:从化肥柴油到胶鞋校服,从修桥铺路到建广场公园,从帮助个别人到为所有村民缴纳新农合医疗费用……张金魁用于乡亲们身上的资金已经达到了250多万元。 如今,搞建筑出身的张金魁又投巨资建了酒厂。“行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大枣之乡,这里的‘枣木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把它发扬光大。”张金魁说,“我研究配方办酒厂目的不只是为了自己挣钱,更多的是想着为家乡出力,这样的好项目我只放在家乡。” 张金魁表示,今后,将扩大公司规模,安排更多的村民就业。同时,还要硬化西霍同村小学门前的道路,让孩子们出行更方便;在寺北沟村山上放置水箱,埋好管道,让山上的枣树可以浇水;新农合医疗费用也会一直缴纳下去。“只要有人需要,我就帮。”张金魁说,他已经把“做公益事业”写到遗嘱里,并要求子女将其传承下去。 |
关键词:公益,回报乡亲,花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