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热点聚焦

明确“能上能下”各项规定 让这剂良药发挥最佳疗效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 李天洋 2015-08-03 15:36:5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制度规范,明确了“下”的标准,规范了“下”的方式,疏通了“下”的渠道。

    新闻聚焦

    【长城微评】干部能否“能上能下”关键在执行

    “能上能下”才能实现干部的“优胜劣汰”

    从严从实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治理目标之一:给“为官不为”者套上“紧箍咒”

  尽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然而"干部能上不能下",特别是"不能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就其原因看,在干部选拔中论资排辈,唯年龄、唯学历、唯分数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受"下必有错"观念影响,领导干部一旦升迁到某一行政级别,此后只会平调或者升迁。干部不仅不能提前退休,即使工作出现差错或失误也是暂时平调或异地为官。哪怕是严重违纪被问责,待风声过去又悄然复出,甚至官复原职。干部的这种能上不能下造成了诸多弊端,不仅影响了干部队伍活力,一些政治觉悟高,敢于担当,服务能力强的人,因干部"不能下"却想为而无位。而且还因此滋生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土壤,干部"不能下"成为了一些干部腐败的温床,严重阻碍了改革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治理目标之二:形成导向激励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没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没有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党的机构和队伍不是养尊处优的场所,那些丧失了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党员干部,注定要被淘汰。

  党的事业迫切需要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如果不把“上”和“下”的规矩立起来,不把“能上不能下”的惯例打破,正向激励就会变成负面效果,甚至造成“吃大锅饭”的不利局面。

  治理目标之三:促进政治生态优化

  中共人事体制正在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契机实现自身“现代化”转型,通过借鉴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思路,重塑中共自身人事制度改革理念与体系。这样,干部“能上能下”新规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在任干部的约束与激励力度,为庸政懒政的干部高悬一把“利剑”,为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腾出新的升迁机会,为整个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真正营造一种“能上能下”的干部选任新格局,进而激发干部队伍潜在活力。

  能上能下,先要克服“好人主义”

   毕竟,相比于反腐案件的黑白分明,“能下”的规定虽然明确,却并不一定有那么“紧迫”;相比于“能上”的皆大欢喜,“能下”肯定会得罪人,甚至还会“惹麻烦”。因此,能否克服“好人主义”、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推进“能上能下”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既要解开不合时宜的思想扣子,也要普及与时俱进的从政文化。

  真抓真管,确保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落实能上能下规定,首先需要党委党组“一把手”、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就是“好人主义”盛行。如果仍然抱着这种“不得罪人”的态度来执行中央规定,再好的规定也会落空,那些本该下的干部势必仍“稳坐铁交椅”,那些有作为的干部势必迟迟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那种不敢抓不敢管、落实中央规定不力的领导干部,最好让他也下来。

  落实能上能下规定,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广泛参与和自觉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不是为了上而上、为了下而下,根本目的还是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共同撬动“干”的活力。一方面,广大领导干部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主动干事创业、担当有为;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干部考评机制,对领导干部政绩做出科学评价,使上的合理、下的服气。

  用好“能上能下”的指挥棒

  建立权责对等的权力机制,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制度性的压力和动力,引导干部更富担当精神和改革魄力,可以为事业发展储备人才、添续助力,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软环境。用好“能上能下”的指挥棒,让机关不养“闲人”“庸人”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生态,必将持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据新华网,光明网,千龙网等综合) 

关键词:能上能下,规定,良药

责任编辑:李天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