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量“闲置”公车处理应走向规范化
深圳坂田200台公务车被弃置小区两个月,长期弃置导致灰尘覆盖、轮胎凹陷,曾经风光的公务车如今却成僵尸车,让市民反映此举造成新的浪费,也对周边居民停车造成妨碍。而这批看似数量庞大的车辆,还只是深圳市众多封存待售公车的冰山一角(南方都市报10月30日报道)。 其实何止是深圳,自中央启动全面车改以来,全国各地的“闲置”公车汇总起来,数量恐怕堪称巨大。限于中央严令,各地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超标公车,必然面临被闲置的命运。然而,如果“闲置”公车处理依旧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中,就很容易滋生出诸多问题。 公车长期“闲置”,必然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无端浪费甚至流失。更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公车“闲置”的背后,或许是部分公车使用者在伺机而择,等待整顿风头过后,再让车轮子滚动起来,这是不可不防的潜在问题。毕竟,公车“闲置”目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众对于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究竟拥有多少公车,其中又有多大比例属于“超标”公车,以及这部分“超标”公车的现存状况几乎一无所知。缺乏足够的外在监督,相对封闭的公车“闲置”状况就很容易出现执行走形。 因此,“闲置”公车处理应走向规范化。这首先需要各地政府汇总公车数量,摸底现有超标及闲置公车情况,一一向外公布。这是确保公众了解公车改革进行时的第一步,公众只有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才能对各地公车改革的进程、存在的问题作出评判,并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官方在公车改革中随时进行完善和调整。 而对于“闲置”公车该怎么办?地方政府更是要出台一整套相关处理办法,包括处理流程、时限,建立统一的改革时间表,各个层级的执行机构按此推动车改。正如报道中深圳其实已经开始对“闲置”公车进行处理,但由于并没有对外进行公布,造成公众的“误解”。而交由各个区自行处理,又可能产生进度不一、部分公车长期闲置的结果。 在公车拍卖环节,也必须做到拍卖过程透明化,面向公众开放,并为此建立反馈机制,一旦存在公众质疑、投诉需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回应,避免之前某些地方公车拍卖密不透风、甚至出现“自己人买自家车”猫腻之嫌的风险。 “闲置”公车处理的规范化,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三点,对超标公车的管理集中一盘棋,而不是任由各地自行发挥,造成拍卖过程和时限的弹性过大,以及公车长期闲置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公车改革过程中设立必要的纠错机制,对于因管理不善造成类似于公车长期闲置等问题,尽快予以矫正。公车数量、超标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全程阳光化,一方面消除因为信息壁垒造成的不必要误会,另一方面也受虚心接受异体监督,让车改进程和效果都能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公车改革纷繁复杂,尤其是直面“自己革自己的命”这道最大的坎,更加需要获得外力,包括外在的支持动力以及倒逼改革加速的强大压力,因此公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要接受民意检验,“闲置”公车能否更好地予以处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车改的公平与效率是否到位。 |
关键词:公车改革,闲置,处理流程,超标,误解,拍卖,深圳坂田,信息壁垒,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