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社会万象

明代古碑被涂成“大黄脸” 或因美化环境而疏忽

来源: 大河网 作者: 2014-09-27 03:56:5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此为已经擦拭过的石碑

此为已经擦拭过的石碑

记者李岩实习生姜果文图

核心提示|国庆前夕,为改变老城区面貌,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街道办出资粉刷胡同、巷子外墙,结果一块记载着“主事胡同”历史的明代古碑被涂成了“大黄脸”。民间古民居保护志愿者发现后,街道办方面很快对古碑进行了清理。

“这样的古碑,郑州已经不多了,应该好好保护。”志愿者们说,从最初的“开义巷”到现在的“主事胡同”,名称变更的背后,有很多故事,而这些散发着慈善光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郑州人回味。

疏忽|美化环境,古碑被整成了“大黄脸”

昨日上午11时,走进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记者见到了多位工人正在狭窄的街道上涂刷黄色涂料。在主事胡同南侧的一座小平房墙体上,民间古民居保护志愿者谢金方反映的这块古碑,十分醒目。

此时,这块顶部呈圆弧形的古碑,虽然碑面的黄色涂料已被大部分擦除,但原本青色的古碑,依然看起来不够纯净。

因为风化严重,加上一些人为涂画,现在这块古碑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难以辨认,但开头右首的“郑州创开义巷记”几个工整大字却十分清晰,并有花纹环绕。落款处,依稀有“丙申”、“沈志”等字样。

昨日下午,东大街街道办王磊受访时说,此次街道办出资对书院街、主事胡同等街巷进行涂刷,是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社区环境。对出现的古碑被涂一事,他表示是工作疏忽。

历史|小小胡同,400多年来闪耀民间正能量

尽管靠近闹市,但北通东大街、南连书院街、中接唐子巷,总长大约500米的主事胡同却十分清闲幽静。这里的民居,错落有致,时不时伸出几枝石榴,小院里,小花、果树不少,茂密的爬墙虎也把几户人家遮蔽成了绿色田园。

这里不喧闹,不繁华,但的的确确很有味道。

而对胡同的历史,这里的不少老居民都能说上一二。

今年63岁的张金山说,很早时候,主事胡同只有唐子巷东头向北的一小段,并不通向纸坊巷(后称书院街)。街坊邻居去南面的街上办事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便。

明万历十九年,有善人张大维在小巷南部置地数亩,用以建造宅院居住,并出资修路,使断头路变通途,直通纸坊巷。人们为感激张大维开路通道、惠泽四邻的义举,把这个胡同叫作“张家义巷”。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郑州知府派人刻了一通《郑州创开义巷记》石碑,立在位于纸坊巷的胡同口,以表彰张大维乐善济人的事迹。

据张金山讲,明朝万历三十八年,世居郑州圃田,官至户部主事、广东省司郎中,一生为官清廉的阴化阳,辞官还乡后曾在张家义巷路东选址建宅。清光绪十五年,进士出身、曾任礼部主事的郑州人孟滢,同样政绩卓著,民众称颂,晚年回归故里时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路西建宅定居。

小小的张家义巷在明清两代能有两位主事官先后迁居,名扬郑州,渐渐地被人们改叫作“主事胡同”,并得到官方认可,一直沿用至今,成就了附近居民代代相传的一段历史佳话。

说法|该片区拆迁后,这块古碑会妥善保护

如今,历经岁月洗礼,主事官们的宅邸,已经不复存在,记录主事胡同修建的《郑州创开义巷记》石碑,成了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主事胡同”的唯一见证。

“对郑州这么有价值的一块石碑,却被遗弃在街头巷尾,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完全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太可惜了!”谢金方说。

昨日下午,郑州市管城区文物局副局长李东说,这块石碑,确实有一定的纪念价值,但因为它很早就嵌在民房墙体之中,属于私人财产,文物部门也不便取出,因此现在只能说是爱莫能助。“将来该片区拆迁后,我们会派专人照看并取出石碑,妥善保存起来。”他说。

关键词:古碑,明代,古民居,石碑,大黄,主事胡同,书院街,涂画,沈志,万历

责任编辑:景一鸣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