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5日电(记者韩筱婧 邹俭朴)9月中的一天,踏着满地秋叶,36岁的古文强离开了驯鹿看护点。一个多月的山林生活结束后,他将驱车回到50公里外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对于古文强和部落的其他养鹿猎民来说,这样的奔波早就习以为常,整体搬迁到山下后,他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生活间不断游离着。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距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区仅有4公里,远远望去,这片颇具北欧风情的建筑别致而又神秘。如今,这里既是古文强与族人的家园,也是闻名中外的著名景区。自从“中国最后狩猎部落”11年前搬迁至此后,访客从未间断。 走进古文强家中,到处能看到工艺精巧的鹿制品、桦木皮工艺品和鄂温克民族服饰。“游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旅游旺季,这些东西可以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古文强的母亲说,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家庭游和特色产品经营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对于没有驯鹿的家庭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书记卜伶生说,300多年来,从贝加尔湖地区迁至大兴安岭密林中生活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始终与驯鹿和野兽相伴。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树皮搭建的帐篷),受外界影响较少,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阶段,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历经多次迁移后,猎民于2003年放下猎枪,告别艰苦的山野生活,整体搬迁到根河市郊的新定居点。猎民布丽娜说,搬迁后,政府不仅为每户猎民都提供了新房屋,还免费给他们买了家用电器乃至生活用品,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也不用自己掏钱。 “光输血帮扶不是长久之计,让下山的猎民能自己造血致富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根河市委书记杨利民说,为解决猎民就业增收等问题,当地政府一方面大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一方面设置公益岗位,解决年轻人的就业困难。同时,政府还与林业部门协商,在山上留下多处驯养点,便于养鹿家庭继续发展鹿产业。目前,养殖驯鹿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 “最近10多年,鹿产品价格上涨了数倍,质量稍好的鹿茸已从每公斤300元上涨至2000元。”古文强说,为了看护驯鹿,他和其他养鹿人来回奔波于山林里的“撮罗子”和家里的住宅楼之间,用传统方式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森林之舟”,与驻点警察一起驱赶驯鹿点周边的野兽,偶尔为憨厚温顺的驯鹿补充盐分和营养。 与此同时,养鹿人也不愿与精彩纷呈的现代生活脱钩,因此轮流驻守驯养点的办法成为现阶段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途径。 “森林外的世界诱惑太大,不知未来的孩子还能不能继续坚守寂寞,看好这些驯鹿。”养鹿人肖良柱担忧地说。 |
关键词:驯鹿,桦木皮,养鹿,撮罗子,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部落,民族乡,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