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屡遭性侵 建立长效机制需多举措共筑“安全墙”
导语:近日,有网民发帖称广西玉林容县农村多名小学生遭性侵,引发广泛热议。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地确有小学生遭性侵,目前已有1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案件仍在侦查中。“未成年人被性侵”新闻屡禁不止,对于孩子遭性侵犯,无论如何惩处犯案者,都无法消弭孩子所受到的伤害,所以根本的办法在于预防。 盘点“未成年人被性侵”事件关键词 关键词一:重灾区:校园、农村 学生宿舍、办公室和宾馆成为性侵案的高发场所。频频发生的校园丑闻,让本该和谐美好的师生情谊蒙污。 不少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是受到性侵较严重的群体,暴露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儿童安全保护存在漏洞。 关键词二:难被发现:失语、恐吓 因担心“家丑外扬”,不少家长选择忍气吞声。当事人“失语”、侵害方“恐吓”等原因也导致性侵案件难以被发现。 关键词三:高危群体:熟人、教师 某种意义上,教师属于性侵犯学生犯罪的“高危群体”。但师范教育对于法制这一块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农村教师的法制意识淡漠。对于教师这一特殊行业,在心理方面目前还缺少一种严格的要求和测评。 除了最近频繁公开的校园性侵之外,家中亲戚对儿童的性侵也不少。儿童对于亲戚等熟人有信任感,防备心小,使对方得以实施侵犯。 关键词:后遗症:心理创伤 受到性侵犯后,孩子的性格可能会突然出现转变,由安静变为焦躁、易怒,或由活泼好动变为内向、孤僻。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异样,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 分析“未成年人被性侵”暴露的问题 问题一:教师等成年人的道德滑坡 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老师绝对服从,对老师行为不怀疑不反抗,教师这个职业被神圣化,许多学生盲信老师,根本不会想到老师中也可能有“坏人”,这种校园氛围里,很容易造就禽兽教师产生的土壤。而在具体的校园管理中,在一些学校,对于学生与老师的接触,往往缺乏明确、严格的界线,如果学校管理混乱,这就给一些教师中的败类以可乘之机。 问题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淡漠 个别教师以权谋色,实质上是教育领域的腐败行为。对师德师风的教育也要落到实处,让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违禁行为心存畏惧。 问题三:中小学防性侵教育的缺失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此类案件频发暴露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告诉孩子自己有哪些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这导致许多儿童对于是否受到侵犯没有概念。”
防范“未成年人被性侵”犯罪发生举措 防范一:观念教育是预防 广西政协委员唐原建议,中小学校应尽快开设预防性侵的课程,可将预防性侵教育与法制教育课程相分离,相关教育应从小学一年级开端。 防范二:加强监管是关键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尤其要重视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考察。职能部门应当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守则,如避免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且不得关闭房门;学生留校应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通知班主任或其他主管教师;政府可以不定期对于农村和偏僻地区暗访抽查等。详细>> 防范三:完善法律是手段 目前中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存在现有法规重复多、立法不够具体、法律责任规定过轻和执法力度不够严等问题。法律是最后一个手段,是事发之后的惩处。在此之前,从观念教育到监督管理,前两道防线必须筑好。 防范四:长效机制是体系 公安机关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与妇联等部门一起,加大家长的培训力度,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保护体系和长效机制,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 专家:加强立法保护学校更应主动作为 针对不少性侵案件受害者是留守儿童的情况,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在缺乏双亲监护的无奈背景下,学校也应承担起部分监护责任。现在,不少农村地区的学校请未出门打工的学生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双亲”,给予这些孩子关爱和帮助,很多地方的学校老师也主动承担起“临时家长”的角色,这些都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好办法。 “学校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安全体系,设立安全备案,防备一些突发事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每年由第三方机构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同时维护好校园周边环境,才能有效减少性侵事件的发生。广西政协委员唐原建议,中小学校应尽快开设预防性侵的课程,可将预防性侵教育与法制教育课程相分离,相关教育应从小学一年级开端。 熊丙奇表示,公安机关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与妇联等部门一起,加大家长的培训力度,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保护体系和长效机制,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 (据新华网、京华时报综合) |
关键词:未成年,性侵,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