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社会万象

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家王秀:凡泥绕指柔 浴火终成器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刘振山 武香君 张泰源 2015-05-08 10:54:3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王秀在半干不湿的陶坯上雕刻花型。张泰源 摄

  长城网廊坊5月7日电(记者 刘振山 通讯员 武香君 张泰源)陶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在廊坊市固安县,岁月的变迁使永定河水退去,只剩下古老的河床。这个不再汹涌的地方却成了老匠人王秀的“宝地”。这位老人传承着家族的技艺,用双手塑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陶器。

  王秀,男,1953年出生,固安县宫村镇束马村人,现为固安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

   年轻小伙爱上“土与火”的艺术

  在如今,虽说陶艺已是一门“高大上”的艺术门类,但在过去,这只是勉强糊口的小营生。“我的祖辈父辈靠做面盆、花盆、瓦罐等为生。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我被爷爷给予了厚望。不管我做什么,他都会支持我。”

  8岁那年,王秀爱上了画画,爷爷常常买纸和笔给他。“那个年代,画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别人家的孩子在地里一筐一筐地拔草,只有我在家里一张一张地画画。一筐草能卖4分钱,可买一张纸就需要5分钱。”

  初中毕业后,王秀开始跟着家人做陶。由于聪明手巧,25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做陶的手法和火候。“我们做完盆后就交到生产队去卖,后来生产队取消了,我就在家里盖了一座窑炉,自己做盆卖钱。从1979年开始做到1999年,我就没离开过这座窑炉。很多人说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喜欢跟泥打交道?我觉得这是祖传的手艺,必须要有人继承下去。”

  拉坯是造型烧窑是塑魂

  在外人眼里,制陶是个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但是在王秀眼中,这却是土与火的艺术。

  走进王秀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袋袋粘土,这可是王秀精挑细选的“宝贝”。“制陶工序非常繁琐,对技艺的要求很高。就拿粘土来说,粘性过大容易裂口,粘性过小又不易成形。”最好是选用70%的粘土和30%的细沙土的混合,做出的成品既保质又保量。“王秀介绍道。

  粘土混合好后,要混水做成“豆腐块”状,还要踩泥、盘泥、揉泥。“制陶,前期是体力活,后期是脑力活。”王秀一边说一边向记者演示拉坯。随着轮盘的转动,泥块在他的手中慢慢形成了一个泥筒。随即,他手腕一使劲,掐住筒边轻轻向上拔起。在快速地旋转下,一个瓶子的雏形形成了。拉完坯后,还要再进行修整加工,光滑处理、雕刻花形、晾干等。

  如果把拉坯比作成塑造身体,那么烧窑就是注入灵魂。经过烈火的洗礼,“灰头土脸”的陶坯才能变成为古韵十足的艺术品。“只有掌握了火与泥产生的变化,才能烧制成黑陶、白陶、红陶。”每次烧窑,王秀都紧紧盯着,生怕出错。

  耳顺之年要为陶艺而活

  很多手艺人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手工艺品卖价好,但是周期长、制作难、市场少。为了养家糊口,王秀曾改行卖画、画脸谱。“有十多年的时间,我拼命地画脸谱,最小的只有手掌大,最大的有2米高。”靠着这些,他在县城买了房子,给了妻子和儿女衣食无忧的生活。

  两年前,已是耳顺之年的王秀停下了手中的画笔,他突然很怀念老家的窑炉和河边的粘土。“累了这么多年,我想休息了,该为自己活着了。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也找到我,希望我能把陶艺继续下去。”

  王秀又开始做陶,并且参加了县级、市级、省级的展览。每至一处,他的作品和制作技艺总会引来围观和称赞。特别是他制作的白陶,通体圆润饱满、图案颇具古风。2013年,王秀的白陶制作技艺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段时间,除了非遗传承人,王秀还多了个新角色,那就是县城一家幼儿园陶艺班的“任课老师”。“孩子不要怕,泥一点也不脏,爷爷和你一起做。”采访当天,正好是教课的日子。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感受制陶的乐趣,他总是扶着孩子的小手一起拉坯。在轮盘飞转中,记者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丝丝欣喜,这表情,想必和当年的王秀一模一样。

  谈及今后的打算,王秀的眼中满是担忧:“我的儿子和女儿都会制陶,我希望有人找我学,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现在,我还缺一个晒土、烧制的地方,想找些帮手进行批量生产,我岁数大了,体力和精力不似过去了,真怕这门老手艺失传了……”

关键词:廊坊,王秀,陶艺

责任编辑:李天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