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热点聚焦

“禁烧令”来了,秸秆该何去何从?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0-11 11:14: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京津冀地区遭遇重度雾霾天气,焚烧秸秆制造的污染物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显示,10月1日至6日,全国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376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省份都制定了严格的“禁烧令”,甚至有领导干部因督察工作不力而被处分。

  多地发布升级版“禁烧令” 仍有人顶风作案

  中央气象台5日傍晚发布霾黄色预警,京津冀等地有霾,部分地区重度污染,雾霾天气将持续至7日白天。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称,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华北平原区域有较密集的秸秆焚烧火点,排放大量污染物,与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当前较大范围的区域性污染。同样的情景似曾相识,去年10月上旬,雾霾袭击华北大部分地区,监测显示,秸秆焚烧这种“特殊污染源”加剧了空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从各部委、省区市,到地市、县甚至乡镇,一到秸秆禁烧季,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禁烧区内的各种口号标语随处可见。在一些地方,对禁烧秸秆的态度很明确,层层签署责任状,要求“严密布控、严防死守”,河南、安徽等地基层干部因禁烧不力被问责甚至被免职也不止一次。

  日益严苛的规定和问责,并未缚住秸秆焚烧这匹脱缰的“野马”,一到季节就会发作。环保部环境卫星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周报显示,今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273个,涉及8个省份,31个市,78个县,其中河南火点186个,山东56个,两省占全部火点的近九成。

  “禁烧令”之下,秸秆该何去何从

  若变成再生资源,岂不是皆大欢喜?

  在若干年前,秸秆是上好的牲口饲料,也是生活必需的燃料,为何现在变成了累赘?在节能环保的理念中,变废为宝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怎么会出现“变宝为废”的焚烧秸秆?尽管这个问题用生产和生活实践很容易解释,但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怎么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未雨绸缪?据说,有些品牌饮料的销售量,都以绕地球几圈来形容了,为何饮料空瓶还成了拾荒者抢手的废品,没有在出路上成为难题?就是因为有着废物利用的后路。

  那么,对于已经成了突出问题的秸秆,相关部门有没有详细了解农民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在如何处理秸秆的问题上,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种植成本上的分析?有没有尝试着对已经成为“废物”的秸秆,进行再生利用?很明显,农民舍得将其一把火烧掉,或是完全没有利用价值,或是在运输和储存上得不偿失。这就在秸秆的烧与不烧之间,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假如能把对焚烧秸秆的强硬“灭火”,通过政府的力量变成再生资源,岂不是皆大欢喜?实际上,对秸秆的再生利用也早有报道,秸秆中丰富的纤维组织,经过深加工可以制造出代替实木的的建材。

  尽管在“一把火”就地免职的强硬手腕下,秸秆禁烧会有一定起色。但是,这种对相关官员的强硬措施,必然会化作相关官员对农民的毫不留情。不少权力行为已经证明,用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去对付没有合理善后的问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再说,现在有多少群众会为干部丢官心疼?而一个确实为禁烧秸秆已经尽心尽力的干部,如果就因为哪里冒出了一把火就前功尽弃、革职丢官,那么,就如网友对此的戏虐:“如果对你们的镇长不满意,赶紧烧”。

  总之,领导一生气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问题,相反,倒是暴露出一系列其他问题。当然,“灭火”是当务之急,但希望领导的火气消停后,能够从长计议,摸索出一个如何让农民舍不得焚烧秸秆的双赢妙计。(知风)

  重在“综合利用”

  我们的乡镇干部在基层工作,不止秸秆禁烧一项工作,政府没有足够的渠道保证这些秸秆的合理使用,秸秆燃烧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对大气污染仍然没有减轻,秸秆禁烧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就付之东流了。

  其次,秸秆禁烧年年强调,年年宣传,农民不是不知道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个中缘由也是无奈之举。一些地方对秸秆禁烧有补贴,焚烧秸秆有罚款。但面对补贴和处罚,农户还是选择焚烧秸秆,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补贴标准太低,与秸秆收割、运送的成本相差大。另一方面,农作物种植有季节性,如果不适时焚烧就会延误农时,下一季作物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再则,秸秆禁烧不能一禁了之,还需“疏堵结合”。与其严禁农民焚烧秸秆,不如给秸秆找一个好去处,变废为宝。地方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但要在秸秆的禁烧上下功夫,添投入,还需要加强源头治理,在农作物的种类研发上创新,在农作物秸秆的处置上方式创新,在农作物的使用途径上创新,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对农村农作物秸秆禁烧的管理工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不仅是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基础,更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要真正从农民的需求出发,让农民得到实惠,才能真正获得农民的支持。如果“只堵不疏”亦或“只疏不堵”,年年喊宣传,年年喊禁烧,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诚意,每年的收割,天空依然会“烟雾缭绕”。(梁子叙)

  “禁烧令”不是解秸秆难题的良方

  之所以认为“禁烧令”不是解秸秆难题的良方,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禁令,虽然看上去很有威慑力,在现实中却容易遭遇变相抵制。一方面,将治理秸秆难题的希望寄托于地方官员,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会为了保住乌纱帽而以极端手段推行“禁烧令”,甚至可能重蹈“周口平坟事件”的覆辙。

  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并不买“禁烧令”的账,因为直接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省时又省力,还能生产草木灰作为肥料。据报道,有些地方的农民即使白天不焚烧秸秆,也会趁天黑偷偷地付之一炬。虽然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禁烧令”,但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16.41%,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从本质上说,禁止秸秆焚烧的核心是“堵”,而以往的公共治理经验表明,更有效的治理方式应该是以“疏”为核心。具体来说,应该扫清“秸秆还田”的路障,想方设法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尽可能地用新技术变废为宝。当农民从“不敢烧”转为“不愿烧”“不舍得烧”,何愁那些秸秆会成为令人头疼的“雾霾元凶”?

  事实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发掘秸秆的潜在经济价值的手段已经比较成熟。比如,用秸秆发电、制造建材、生产可再生生物油等,都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比如,切碎装置和腐熟剂的使用,也能更好地让秸秆转化为肥料。如果政府真想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就不能为图省事一禁了之,而应该加强技术扶持、财政补贴、宣传引导等,让农民从秸秆多元化利用中获益,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孙博宁)

  秸秆禁烧令行不止该反思

  秸秆被付之一炬,在农民眼中,这是传统,也是最经济的处理方式,秸秆回收或者还田费时费力费财,还有可能误了农时。“别人都烧,还差我这把火?”一些农民并不买禁烧的账。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严防不能放松,但更应该在疏导上多下功夫。

  现实倒逼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必须要疏通秸秆的出路。秸秆综合利用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光靠行政命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提高比较效益;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进行秸秆还田,通过加大补贴等方式,减轻农户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成本。农民有了“获得感”,才会有动力自觉参与其中,秸秆处理有利,禁烧才会有力。

  (据新华网、红网、京华时报等)

关键词:禁烧令,秸秆,雾霾

责任编辑:次菁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