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法制频道>>法制评论

光明网:“性与富”不应成为反腐的稳态出口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1 08:4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月8日公布的一份学者报告认为,“性丑闻”、“露巨富”是2012年影响官员形象最突出的两大因素,也正在成为反腐新切入口。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对2012年媒体公开报道的近20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1月9日《中国青年报》)

  古之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尽管“腐败有亡党亡国之忧”的警惕已成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毋庸讳言的是,在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当下,反腐仍是重大整治课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反腐必须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纵观2012年以来的反腐公共事件,在成效卓著的同时,确实也显露出某种“路径之忧”。2012年1月的段一中被爆玩弄女性事件,到2012年11月的雷政富事件,以及给情妇写承诺书的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事件,处理周期已从206天提速至63小时和12小时,雷政富更被称为“被秒杀的区委书记”;从因11块名表而落马的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到拥有22套住房的广州番禺区城管分局原政委蔡彬,2012年因“露巨富”而被查出贪腐问题的官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不雅照”、“不雅视频”、“情妇事件”、“房、表悬疑”,可以说,近段时间以来的“反腐大片”基本都是情色与金钱唱了主角。

  一方面,我们固然要肯定“网友曝”等反腐的群众样式,这是公共监督或舆论监督的胜利。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公共意识的勃兴,为官者一言一行都将在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之内,这也有助于提醒权力者谨言慎行,懂得起码的谦抑品性。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当看到一旦监督走进“钱色偏好”的死胡同,不仅助长了被监督者的“反监督能力”(譬如名表事件后很多官员习惯于遮挡手表位置拍照)、使得粗放型监督难以彰显反腐效率——更重要的是,容易对官员合法财产所得及私隐范畴内的私生活过度干涉,这不仅悖逆公共监督的理性,也越过了有序公共治理的边界。

  反腐越是进入“深水区”,公众越是深知一个基本逻辑:制度反腐、体制反腐,才是制衡权力、保护官员的“高速大道”。譬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吁求多年而迟滞不到,不仅伤害了更多官员合法所得,也令捕风捉影的流言成为窥视常态。眼下而言,要做的恐怕还是两个层面:一是落实现有反腐制度的执行力,构建有保障的反腐制度体系;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财产公示等亟待解决的制度设计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反腐没有回头路,或者说,反腐也是民生诉求。就在今天上午10点,中纪委监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2年查办案件工作情况:201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06822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866957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171436件,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8.3亿元。数字背后,是公权的迷失,更是私权受到戕害的图景。只有将反腐的事后惩戒,前置为事前的寻租预防,这些数字里的损失才会更少一些,民众对权力的信任才会更多一些。

  “性与富”不应成为反腐的稳态出口,在公众反腐热情高涨、官方反腐决心铿锵的当下,民间反腐纳入制度的正轨,可能更裨益于公共利益,更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性丑闻,反腐,贪污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李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