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法制频道 >> 法律时评

对安全隐患零容忍 让“给钱就开锁”不再有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11-16 09:42:3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河南郑州市民小赵因为粗心大意,三次忘带家门钥匙的她,都无奈“享受”了开锁公司的上门开锁服务。“每次我打个电话,师傅带着工具就来了,交钱、开锁、走人,没有一个师傅仔细核实过我是不是业主。”“新房没装修没入住,却被人换了锁芯”“到底有没有备案,老百姓不知如何查”……

  “给钱就开锁”或沦为小偷帮凶

  引发市民焦虑

  开锁行业乱象丛生,引发不少市民的安全焦虑。在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风险社会,“给钱就开锁”无疑触碰了公众关于财产安全的敏感神经。方便、快捷的上门开锁,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然而,一旦欲望号街车不能停在该停的地方,“给钱就开锁”让每个人都处于安全焦虑之中。

  带来安全隐患

  只要给钱就能开锁,乍一听很方便,细想却让人冒汗。假如是坏人假冒业主,想要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许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随便打个电话,就有专业人士马上赶来把锁给打开了,岂不是很荒唐,也很危险?

  开锁属于特种行业,需要有资质,需要在公安备案。开展业务时也必须有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从业者“贼大胆”,贪图那几十块钱开锁费,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事儿给办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称为小偷和别有用心者的帮凶,恐怕不止是给其他人带来了安全隐患,也给开锁者自身埋下了极大的风险。万一出了问题追究起来,看谁吃不了兜着走。

  “给钱就开锁”不意外

  功利主义驱使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开锁为一些人找到了“生财之道”。一方面,开锁是一个技术活,有技能、有经验的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需要上门开锁服务的消费者具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与迫切,在商家面前缺乏议价权。来钱快、挣钱多的开锁生意犹如一个“香饽饽”,自然会吸引不少人进入这个行当“淘金”。

  规则形同虚设

  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裹挟下,一些商家为了多挣钱,往往“给钱就开锁”。按照正规的开锁流程,客户需要填写开锁申请表,审核信息也很严格;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规则沦为“稻草人”。一些客户为了贪图方便不愿意在开锁前登记验证,开锁商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自然也愿意“给钱就开锁”。

  道德失范

  开锁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钱就开锁”在本质上就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反复利益博弈的结果。不论是“胆子越大,挣钱越多”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别人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会吃亏”的“囚徒困境”,“给钱就开锁”遭遇了某种意义上的“破窗效应”,失范感染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缺乏监管

  “给钱就开锁”收益不错,违规成本却偏低,为失范行为找到了足够的生存空间。由于我国目前针对开锁行业监管没有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现有的社会规范更多的只是一种价值理性上的倡导;开锁业务操作规范处于法律的边缘地带乃至空白地带,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行业自律;指望商家自己给自己戴上“紧箍咒”,无异于隔靴挠痒。

  不能任“给钱就开锁”野蛮生长下去

  按理说,公安、工商等多部门都负有对开锁行业进行规范和监管的职责,只要有一个部门负起责任来,严格把关、堵塞漏洞,那些违规行为就不会发生,那些无良开锁公司就无法生存。开锁乱象之所以较为普遍且长期存在,那些相关部门责任最大,最应当反思。开锁乱象的本质,还在于有法不依、管理乏力。强化监管、通过责任追究让监管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来,才是根治开锁乱象的唯一钥匙。

  开锁行业事关公众切身利益,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在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今天,开锁行业也应被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论是推进“锁具修理工”的职业资格认定,还是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治理,抑或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有资质、靠谱的商家,当开锁前登记认证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给钱就开锁”才会越来越少。

  (据光明网、红网、南方网等综合)

关键词:开锁,安全隐患,监管

责任编辑:韩建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