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法制频道 >> 法制动态

“对警车免疫”让人害怕 遏制校园暴力刻不容缓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10-18 10:12: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的两名女生果果和陶陶,在宿舍遭多名女同学殴打,果果嘴角被撕裂、身体多处受伤。15日,大兴区黄村镇派出所已经对此事立案调查。事发后,打人的女生小飞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她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警车及警察照片,并配有“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文字。

  对警车免疫,在校园暴力的漩涡中愈陷愈深

  源于法律对校园暴力惩戒不力

  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暴力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立法缺位,针对未成年人触犯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够。目前两部相关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偏重于对青少年权利的维护,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由于年龄问题,施暴者面临的最多是治安处罚,一般采取民事赔偿、批评教育等方式解决。实施暴力不受惩罚,很容易助长“藐视法律”的心态。

  近年来,一些法律学者纷纷建议,适当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加强对校园暴力刑事惩罚。当然,刑罚非同儿戏,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需要降低,还须经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慎之又慎。相比之下,更为现实和紧迫的是建立健全校园暴力防治法律制度,提高震慑力。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让学生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

  折射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位

  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指出,青少年的不正常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父母、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几乎每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都有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法过严、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一些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也是导致校园暴力行为频发的重要因素。

  早在1999年,英国就规定:家长在校园暴力发生后也负有连带责任。在美国,当学生出现违法、反社会,甚至任何具有威胁性、挑衅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时,法院也可以对家长发出“教养令”。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陈莉建议,建立监护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担责”义务和违法追究责任,加强家长、教师及学校等管教失职的责任要求。只有用制度扭转“只生不教”、“只教不管”的态势,改变对校园暴力的漠视和怠慢,才能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共同培育人格健全的学生。

  治理校园暴力必须找准“痛点”

  改变制造“差生”的教育

  初中阶段校园暴力多发的学校也多是薄弱学校,在这些学校,老师只管成绩较好的同学,对成绩差的同学,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对这些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劝这些学生直接选择中职不参加中考,由此既不影响学校中考升学率,又解决了他们的出路。社会对这部分学生也很少关注,而家庭在孩子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之后,也极为失望。这些学生就这样被作为“差生”、“被边缘”和“被抛弃”,所以他们往往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周围社会充满破坏、仇视的情绪。

  不改变制造“差生”的教育,再怎么加大对校园暴力的处罚力度,也不可能减少校园暴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才会减少未成年学生把自己作为“差生”自甘堕落的校园现象。前不久出台的中考改革意见,首要关注给每个学生合格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为合格学生的基本教育价值观。除此,我国还必须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取消普职分离,实行普职融合,不在初中毕业时对学生实行所谓的普高和职高分流,这实际变为分层。尤其在我国社会,这让没有希望进普高、重高的学生过早地在初中阶段就放弃自我,进了职高的学生失去理想,当基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再怎么说教、管理,都难以扭转。

  当追溯家庭教育

  校园暴力发生在象牙塔,但根源在家庭教育缺失,所以,治理校园暴力,不只是要严惩施暴的学生,还要连带责问家长。相关部门要对其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家长责任进行追问,了解家庭内幕、家庭教育境况。如果家长存在教育缺失,致使孩子生性野蛮、暴力,则要训诫家长,警告其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尽管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家教遗风不能丢,何况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家长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追溯家庭教育,当成惯例。

  家风看似社会层面的事,但是,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对家风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社会道德层面谴责而无所作为。事实上,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家风也是法律层面的事。2013年实行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而且,法律还规定,如果监护人包括家长不能尽到监护责任,则可以依法剥夺其监护权。

  紧盯监护人,责令监护人尽到法定责任,矫治了家风问题,则从源头揪住了校园暴力的命门,打中了校园暴力的七寸,起到了治本功效。当家长尽到了监护义务,未成年人得到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未成年人就不会在暴力的邪恶路上狂奔了,戾气就消失了,校园暴力就失去了存在的“基因”,学校再加以引导,杜绝学生在校园里抽烟、酗酒、打牌赌博,严查结帮拉伙等校园“小江湖”现象,校园暴力现象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没有。

  过度包容未成年惯犯就是纵容犯罪再次发生

  针对这种未成年违法犯罪的行为,有许多评论文章进行过各自观点的探讨。有支持将惩罚年纪下调的,有支持追责未成年监护人责任的,也有反思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才造成了这种暴力人格存在的。但是,话已经说了很多遍了,分析也分析了很多遍,为何悲剧依旧会发生。未成年如此叫嚣的“已经对警车免疫”究竟呈现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态?不能不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何那么多次的教训却没有留下一点效果,反而让这名年轻的惯犯更加有恃无恐?

  其实,就是相关的惩罚制度都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每一次惩罚性的方式更多是象征性的,而教育或许也就是那么教导几句。就事论事来说,校园欺凌事件一直都有,逐渐走高的背后,必然是教育缺位和惩罚措施疲软共同导致的。针对屡教不改的问题少年,我们还是太过仁慈了。

  扪心自问一下,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反思之后,我们又能做到一些什么来防止下次悲剧的发生。未成年之间屡屡发生欺凌事件,不就是一种价值观传输出现偏差的体现。但是,针对那些惯犯而言,我们总用那些不痛不痒的惩罚来进行教育,究竟是我们想的太天真,还是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

  并非每一次发生了悲剧再去反思对策,我们应该早就制定好相关的对策了。并非不给那些犯错的未成年机会,但对那些惯犯,没有真正的惩罚,又怎么会有改变呢?对那些占着自己是未成年的惯犯过度包容,就是在纵容犯罪的再次发生。

  (据光明网、北京青年报、荆楚网、东方网等综合)

关键词:警车免疫,校园暴力,惩罚

责任编辑:李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