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健身器不能只追求省钱
时过立夏,到户外健身的人们越来越多。遍布于各个居民小区、公园、广场的室外健身器材就又会“忙碌”起来。然而在一些地方,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和管理问题却日益凸显,安全事故和隐患时有发生。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的《2012年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报告》显示,根据抽查结果,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器材占到抽查器材总数的17%。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这项原本曾饱受好评的惠民工程变为危险的“伤身”利器?目前的室外健身器材总体现状如何?从前期的招投标到后期的日常维护管理,一个个中间环节都存在着哪些隐患? 健身器咋就成了凶器 1月12日傍晚7时许,8岁男孩小晨伟像往常一样,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河南省郑州市汝河小区内的健身器材上玩耍。 在一个可以躺下做腹部运动的健身器材上,小晨伟随手抓住健身器材中间圆盘样的装置,将手指放进了裸露的小孔中,其他孩子将器械平面转动起来。突然,他感到手指传来一股钻心的疼痛,惨叫起来,其他孩子急忙停止转动,大家发现他的手上和器械上已经染红了一大片血迹。 十几秒后,当小晨伟用右手攥着血淋淋的左手痛哭着跑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大吃一惊。“中指有一截都断了,只剩一点儿肌腱连着!我一看整个心都揪了起来,赶紧抱起孩子拦了辆出租车就往医院赶。”当晚9点,小晨伟被推入手术室。 是什么导致了这出惨剧的发生?随后的调查显示,在出事的那台腹肌板中间缺失了一个半圆形的安全盖,导致两个成人拇指粗细的小孔裸露在外,这个腹肌板就变成了360度旋转机。 2月24日,在杭州市钱塘春晓小区,9岁的男孩碰碰在秋千座椅上玩耍时,则遭遇了“断腿惨剧”。 当天下午,碰碰跟另外两个伙伴来到该小区的小花园里玩耍。碰碰坐上的是一个近2米高的“秋千”,两张椅子相对摆放,悬挂在顶梁上,人坐上去稍一用力,椅子就会摇晃起来。 然而,在两张椅子中间的一块踏板却成了“凶器”。踏板用钢条拼成,留有一条条缝隙。最大的缝隙在椅子附近,5厘米宽。“当时,碰碰的左脚陷进缝隙,脚尖碰到地面,荡椅一直晃个不停,他的脚就这样生生被折断了。”有目击者称。 这起事故导致碰碰的左腿腓骨、胫骨开放性骨折。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近期公布的《2012年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报告》显示,在此次抽查中发现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器材达388件,占抽查器材总数的17%,其中失去使用功能的有233件,占60%;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有152件,占39%。就此,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健身设施处处长张栋指出,强化对体育健身设施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和安全,是目前各级体育部门和器材使用单位需要严肃对待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国标怎样落到实处 对于这项惠民工程,老百姓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总经理侯力波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们专门制作了市场调查问卷,针对上班族、退休人员、学龄前儿童等各个人群。调查显示,这些器材的使用率相当高。有些社区的健身器材从早上一直到晚上10点钟,一直都有人在使用。” “从统计的结果看,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确实切身感受到了全民健身器材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甚至邻里和谐、社区和谐都是借助于这些路径。”侯力波说。 而忧的一面,则是这些器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过去,我们的器材缺乏严格的标准,或者说标准较低;行业准入门槛低,各家企业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器材安装后的维护和更新没有保障,管理职责也不够明晰。”张栋如是分析。 2011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室外健身器材新国标。为避免伤害事故,新标准增加或修订了一系列安全规定,提升了对器材质量和档次的要求。 比如,增加了对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要求;扩大了可能对手及手指造成剪切、卡夹、挤压伤害间隙禁区的限制范围。新标准还将器材的安全使用寿命从过去的6年提高到8年。 而为使室外健身器材能有一个质量保证,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唯一一个得到认可的专业认证机构——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 “老国标时代,我们曾给130多家企业认证过。新国标出台以后,到目前一年多来,通过我们认证的企业只有12家。不断抬高的门槛,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侯力波表示。 然而,目前国内生产健身器材的企业何止上千家,其规模不一,充斥着大量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产品质量上打主意,原材料以次充好,粗制滥造,这就给安装后的使用者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现在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抽查,然后把真实的情况写成像蓝皮书一样的报告交给体育总局。同时建立黑名单,对不守信的企业通过媒体进行曝光。”侯力波表示。 千万预算省一半好吗 “因为健身器材都是通过政府采购,企业进行招投标竞价参与,有些企业在竞标过程中承诺得很好,甚至把样品搬出来,标榜自己生产的都是质量过硬的好产品。但是一到大量供货的时候就不行了,就不是竞标时承诺的质量了。”侯力波分析,某些大企业中标以后,由于人员等管理成本较高,一算账亏得太多了,就包给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小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去加工。这些家庭作坊的加工管理成本很低,做出来的质量就更差了。“所以必须从招标这个源头上堵住简单低价中标的漏洞,才能杜绝后面的隐患。”侯力波认为。 在记者的采访中,侯力波的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全民健身专家、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院长李相如教授就建议,在政府采购健身器材时,不能再固守“价格越低越好”的标准,而应该制定一套科学、有效、合理的评标方式。 对此,侯力波也深有感触。他说,有些地方政府在采购过程中,把价格因素看得过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企业为了互相竞标,谁也不敢把价格标高了,进而互相压价。到最后,中标的价格比当初预算的价格可能还要相差很多。 “我曾在一个省参加过评标工作,招标结果出来后招标单位很兴奋,当时把记者都请来了,说,看看政府采购的好处,1000万的预算,我们只用400万、600万就执行完了,给国家省了一大笔的资金。”侯力波说,“这表面上看来是给政府省钱了,但是,我认为评标标准是有欠缺的。器材质量到底行不行?这么低的价钱能不能生产出一个质量过硬的产品来?如果采购和使用脱节,前面不管产品买回来后老百姓是否能够用得住,这样的产品只会给使用者留下后患。” 器材从生到死谁维护 国家体育总局非常重视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问题,特别是新国标出台以后,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健身器材招标采购及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招标采购的室外健身器材要符合新国标规定,并通过经国家认可的室外健身器材质量认证机构的产品质量认证。 “因为现在的认证限制了门槛,达不到一定能力,企业就进不来。所以像以往的小作坊式的今年干完、明年就找不到了的事情就不会再有了。”张栋说。 据介绍,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已经有超过33个地区在招标中采信了认证结论。 “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狠抓认证和监管。器材要认证,要有‘身份证’,保证每一件器材‘从生到死’,不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以倒追责任。只要你出问题,我们就罚你。再出问题,就把认证资格撤销。这个认证是动态的。”张栋介绍说。 针对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存在的“只建不管”等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室外健身器材新国标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章节,明确室外健身器材管理的主体为体育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采购方必须对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器材配置和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相匹配;规定供应商在寿命周期内及时更换易损件等。 “我们现在就想建立这样一种机制:生产、认证、采购、安装、维护、更新,我们想让这其中每个环节都有人监管。现在有的地方把器材维护工作列入公益岗位有专人负责”。张栋表示。 “现在的问题是,在很多地方,这些健身设施还没有纳入到公共设施管理体系中来,比如说路灯,如果路灯不亮的话,市政部门必须给老百姓修好。这跟自来水跑水、煤气泄漏的道理一样。按道理来说,也应该有这样一支队伍,拨打市长热线就可以直接受理解决。”侯力波建议。 |
关键词:健身器|器材|采购 |